学术交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交流 - 正文
2024年度中国西北地区重要考古进展:陕西省神木市石峁遗址皇城台墓地
发布时间:2025-04-22     浏览量:   分享到:

项目名称: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市石峁遗址皇城台墓地考古发掘项目

发掘时间:20223-202411

发掘地点: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市高家堡镇石峁村石峁遗址皇城台墓地

发掘单位: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榆林市文物考古勘探工作队、神木市石峁遗址管理处

项目负责人:邵晶

 

石峁遗址位于陕西省神木市高家堡镇石峁村。为进一步深入对石峁城核心区域的认识,完善石峁宫城结构布局,20222024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本项目2018年调查发现的皇城台墓地进行发掘。

一、墓地概况

皇城台墓地位于皇城台顶部偏西的坡地上,黄土堆积较厚,地势东高西低,与东侧的大台基(殿区)之间以两道石墙相隔,两道石墙之间似乎还存在一个“中间区域”。目前,已在中间区域发现两条连通墓地和大台基的道路,北为地面台阶式,南为下沉坡道式,两条道路的功能似有不同。

墓地内墓葬分布较为密集,排布似有规律,墓主头向大多朝向大台基方向。目前已发掘石峁文化中期(公元前2000年左右)墓葬120余座,均为竖穴土坑墓。虽被严重盗掘,但依然出土玉、贝、陶、骨、石等各类遗物近300件。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墓葬结构基本清晰,可建立明确的分类框架用以探讨石峁社会的等级差异。

墓葬分类

根据目前发现,可按照葬具、壁龛、殉人、殉狗的有无,将已发掘的石峁文化墓葬分为下述五类。

第一类:有葬具、壁龛、殉人、殉狗。

此类墓葬为皇城台墓地所见规模最大0、内涵最为丰富的墓葬。墓主多葬于木棺内,仰身直肢,尸骨上常见朱砂、衣物等痕迹。墓主身上多见玉器、骨器等随葬品。棺外有殉人、殉狗。殉人多为女性,作侧身面向墓主状,多见绑缚或砍斫痕迹,数量2~3人不等,殉人身上随葬品少见。殉狗均为1条,一般置于墓主脚端棺外或棺盖之上。壁龛位于墓主右侧墓壁之上,龛内放置56件带石盖陶器、打制石刃及动物骨骼等。

第二类:有葬具、壁龛、殉人。

墓室面积、葬具规格均小于第一类墓。墓主葬于木棺内,仰身直肢,随葬玉器等。殉人只有一个,位于墓主左侧棺外,侧身面向墓主。墓主右侧墓壁上有一个壁龛,龛内随葬品组合与第一类墓葬相同。

第三类:有葬具,有壁龛或殉人。

可细分为有葬具、壁龛和有葬具、殉人两型。

此类墓葬面积小于第一、二类墓。墓主均葬于木棺内。甲型墓壁龛仍位于墓主右侧墓壁之上,龛内随葬品组合与前两类墓葬相同。乙型墓殉人只有一个,位于墓主左侧棺外。

第四类:仅有葬具。

此类墓葬面积小、随葬品少,葬具有木棺和石棺两种。

第五类:无葬具、壁龛、殉人、殉狗。

此类墓葬规模小,墓主直接葬于竖穴土坑内,暂未发现随葬品。

初步认识

第一,皇城台墓地出土遗存较为丰富,是石峁城内以及石峁文化目前所见最高等级墓地,初步判断与石峁城最高等级人群相关。基于上述认识,构架自东向西依次为宫门-殿区-祭场-墓地宫城基本结构框架。

第二,皇城台墓地的墓葬形制、随葬品种类、丧葬习俗等与以往发现的神圪垯梁、寨山庙墕、韩家圪旦等墓地表现出强烈的的趋同性。另外,还发现了齐家文化、陶寺文化、龙山文化等因素的随葬品,以及海贝、螺饰等远洋来物,甚至揭露出较为完整的衣物、靴子痕迹。这些发现为研究和复原石峁文化鼎盛时期的社会图景提供了重要资料。

第三,皇城台墓地是目前黄土高原腹地发现的最高等级龙山时代大型墓地,开创了墓葬礼仪方面的多个“第一”,如明器组合、葬具、殉人、殉狗等。皇城台墓地的发掘和研究必将为黄土高原在中华文明起源和全盛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深化探索注入新的活力。

第四,皇城台墓地墓葬形制基本完整、葬式葬俗清晰、器物组合典型、随葬品丰富,大型墓葬数量多,不同类别墓葬之间以葬具、壁龛、殉人、殉狗的有无加以区分,反映了明显的阶级分化与社会复杂化现象,为研究早期国家起源、发展模式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墓葬材料。


石峁遗址皇城台墓地

李水城 教授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陕西神木石峁遗址是21世纪我国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严文明先生曾题词:神奇石峁,可见其在中国早期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近年来在石峁遗址宫城腹地——皇城台附近发现了高等级的墓地,它是迄今所见石峁文化最高等级的墓地,也是继府谷寨山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意义尤为重要。同时也提醒我们要注意一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 石峁文化与陶寺文化的关系。石峁皇城台墓地、府谷寨山等高等级墓葬内都设有壁龛,其结构与陶寺文化大墓、翼城大河口M1西周方国王墓结构相似,显示其间在丧葬文化上的传承,同时也表明北方地区存在一个独特的丧葬文化体系,这一文化基因的传承和顽强的社会记忆是值得深入挖掘和研究。另一方面,在石峁遗址曾发现大量牙璋,这个现象在国内的再次出现是1000年以后的三星堆文化。这不是说二者存在什么联系,而要注意的是,牙璋的大量集中出现显示其背后的以人事神和神道设教,这方面石峁在中国北方是唯一的,即要加强在礼仪制度方面的深入研究。

  2. 石峁与客省庄文化、齐家文化的关系。此前大家一直关注西北地区的齐家文化对陕北和中国北方地区的影响,客省庄文化向北辐射的力度长期被忽视,实际上齐家文化也是从客省庄文化演化出来的,因此在关注齐家文化的同时,也不要忘了加强客省庄文化与北方地区文化联系的研究。

  3. 最近,杰西卡·罗森在《古代中国的今生与来世》(Life and Afterlife in Ancient China)一书特别强调了黄土(高原)对中国早期文明的影响,提出深厚的黄土高原孕育了中国丧葬文化独特的深坑大墓形式,即从新石器时代至历史时期,在中国北方特别是黄土分布区的墓越挖越深。其次是黄土对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影响,利用黄土挖掘窑洞,建夯土台基,而“窑洞”和“台基式”的建筑形式一直延续,影响到历史时期甚至近现代。再就是深厚的黄土覆盖了基岩,使得金属矿藏难以发现,对中国早期金属冶炼的出现有一定的阻碍。言外之意是以往黄土高原在中国早期文明中所扮演的角色、意义和价值都被低估了,甚至石峁遗址的意义也因此被低估了。上述说法不一定都对,但其视角有启迪意义和参考价值,也提醒我们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挖掘和研究石峁遗址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