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王丽琴,女,1961年生,西北大学化学系分析化学专业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和理学硕士学位,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博士学位。现任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理事,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文物保护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获西北大学“师德标兵”荣誉称号(2017)。曾任首届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保护科学系主任(2006-2011)、“文物保护技术”陕西省普通高校本科名牌专业和特色专业负责人、文物保护学省重点建设学科负责人。科研方向:文物分析、文物保护材料研究。
采访实录
1.当时是出于一种怎样的契机,西北大学创立了文物保护技术专业?
这就要从当时的大背景说起了。陕西省是文物大省,但在80年代的时候,陕西文博行业专门人才十分匮乏。我记得当时的一项数据称:陕西省文博行业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数占比是15.5% , 而全国的这项指标是36%。也就是说,陕西省的整体水平比全国低了一倍多。
为了提高文博队伍的专业水平,培养专门的文博人才,1988年西北大学和陕西省文物局联合成立了文博学院(即文化遗产学院前身)。而文博学院的前身是拥有历史、考古两个传统优势学科的西大历史系。
其实从1984年开始,历史系为了主动适应考古和博物馆事业对专门人才的需要,扩大院系的专业范围,就以两个传统优势学科为依托,相继成立了档案学、博物馆学、文物保护技术三个应用型专业,构成了当时文博学院的新型专业体系。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西大文保诞生了。
2.之前在实验课上听老师感慨过当初建设实验室的艰难,从当初那一台色度仪到今日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大概经历了很多的艰辛,您是否可以具体谈一谈这些年文保专业发展的具体情况?
当初我们确实很艰辛,但我们现在也算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主要体现在教师队伍、学科建设、教学与人才培养、仪器设备及实验室建设等几个方面。
我先说仪器设备及实验室建设吧。
仪器设备及实验室建设:专业成立初期,我们的办学条件、实验设备非常简陋。直到2000年以后,我们实验室才买了台不到一万元的色度仪。
90年代末期我们做彩绘颜料分析没有仪器用,我就和研究生一起改装仪器。我们到北京调查,和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合作,最终将72G分光光度计改装成了一台带有光导纤维的分光光度计,实现了大足千手观音、汉阳陵等多处彩绘颜料的无损分析鉴定。
98级文保在大足实习
在学校和学院的大力支持下,经过30年的建设,我们实验室的仪器设备种类越来越多、功能越来越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拥有SEM、XRF、XRD、GC-MS、拉曼光谱等文物分析的仪器设备,基本上能够满足文物形貌、文物组成、文物结构三大块测试的需求。
教师队伍:专业成立之初,我们只有4名教师(程德润、王蕙贞、刘成、王丽琴),我们都是从化学系过来的,不是文保科班出身,所以自己边上课还要边学习。
特别是2001年,王蕙贞老师退休后,教师就只剩了3个人,我、刘成老师和郭宏老师(当时还在北京科技大学念博士)。所以98级文保(24人)的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我和刘成老师硬是一个人带12个学生。现在想起来都有些后怕,如果当时有一个人倒下,这个专业也就不会发展到今天。
98级文保实习合影
当时本科生不能留校,但为了专业的发展,还是破例从02届本科毕业生中挑选杨璐、惠任留校。他们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还参加了意大利修复培训班。2004年以后,凌雪、孙丽娟、凌勇、孙满利、温睿(牛津大学)、孙凤、先怡衡、周伟强等一批硕士、博士陆续加入西大文保教师队伍。
30年的发展,西大文保师资队伍不断壮大,现有专职教师12人,具有博士学位者在90%左右,形成了一支年龄、学历、职称等结构合理,年富力强、业务水平较高的专职教师队伍。
98级文保入学20年纪念
学科建设:是文物保护专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学院和专业负责人一直十分重视学科建设工作。
2006年文化遗产保护科学系成立以后,通过院内(考古学科)、院外(物理学、计算机科学、地质学)学科资源整合,学科建设得到大力发展,成效显著。
2006年文物保护技术专业获批陕西省普通高校本科名牌专业;2007年文物保护技术专业获批陕西省特色专业,“文物保护学”获批二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2008年文物保护学获批省重点建设学科。这些都为西大文保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与人才培养:西大文保是我国高等学校中最早设立的文物保护本科专业。1989年成立,1990年招专科生,1993年招本科生,2007年获批文物保护学硕、博士二级学位授权点。到目前为止,形成了本硕博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西北大学文物保护本科专业对全国同类专业的办学具有一定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为了促进我国文物保护教育专业的发展,2017年9月,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文物保护教育专业委员会正式挂牌成立,专业委员会及其办事机构挂靠单位为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第一届文物保护教育专业会议合影
2018年7月,第一届文物保护教育专业会议在我校召开。我代表西大文保在大会上做了题为“西北大学文物保护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大会报告。
至于文保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我认为本科专业培养目标应该定位在“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就这个问题学院也多次组织了由高校教师、文物局领导、行业专家的学科研讨会。虽然有分歧,但是大多数人认为:文物保护本科应该培养成“全科医生”,研究生应该培养成“专科医生”,以适应不同层次文物保护的需要。
3.从创立至今,您觉得文保的教学理念是否有不一样呢,是如何发展变化的?
文物保护是一个新兴交叉学科,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体系是逐步完善的。从我个人经验出发,主要有以下几个变化:
(1)为学生开设的专业课门数增加、特别是选修课比例增大:在初期,由于教师少,我们只开设了几门必修课,选修课少。后来教师队伍扩大,选修课也就越来越多了。比如90年代,我们只开设了无机质文物保护、有机质文物保护、文物保护材料、文物保存环境、古建保护等课程。现在增加了考古现场文物保护、文物保护导论、土遗址保护、纸质文物修复保护、文物分析技术等课程。
(2)更加注重实验、实践教学环节:专业成立初期,我们只开设了文物保护技术实验,现在增加了文物修复实验。部分课程像文物分析技术、壁画保护、土遗址保护等还增设了实验课。文保新的培养方案要求本科生修够149.5个学分,其中专业实践、实验要求32个学分,占21.4%。
另外,专业实习形式也由当初的参观实习变成了实际动手实践,时间也有所增长,由4周延长到到16级文保班即将迎来的两个月实习期。
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举措,如2018年联合故宫博物院、敦煌研究院、陕西省文物局,成立了西北大学文物保护修复学院;邀请故宫博物院修复大师来西北大学做报告、讲学和修复培训;2018年暑假,派几名老师到故宫学习陶瓷、金属、字画修复。
总的来说,我们的宗旨是(1)满足新形势下文物保护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2)适应国家文化遗产事业人才培养的需求,适应文博行业的需求,使我们培养的学生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4.中国文物保护发展的具体情况,哪些方向是相对急需人才的?
中国有悠长的历史,有大量的文物。2017年文化部部长雒树刚《国务院关于文化遗产工作情况的报告》中讲到:我国拥有不可移动文物近76.7万处、国有可移动文物约1.08亿件(套)。
另外有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文化遗产行业从业人员约为11万人,行业内存在学历层次整体偏低、专业技术力量不足的现象。其中两个方面的人才奇缺:
(1)文物修复人才:文保本科生就业的主要市场是基层博物馆,这里有大量需要修复的文物。今年我们办修复学院的初衷,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
03级文保学生在新疆进行土遗址加固实验保护
(2)高新科技人才(文博领军人才):我们应当培养一些文物保护行业高层次的人才、研究型人才,培养具有高技能的“专科医生”。在文物保护学科领域,要有一定的话语权,应当成为文物保护行业的领军人物。其中,03级付巧妹是我们文保学子的杰出代表。
中国科学之星——付巧妹
5.您对文保学生的寄语?您对他们的希冀?
文物保护是一个文理交叉、理工渗透的新兴交叉学科。学科基础是自然科学,服务对象是人文社会科学,这种学科的特点决定文保专业的学生:
一是除了掌握本学科的专业知识以外,还要学习自然科学和历史学、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等文史知识;
二是要注重个人实验、实践能力的培养,文保本科生应该努力成为“文物医院”里合格的“全科医生”;
三是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习如何学习,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指导学生进行国创实验“铅丹的变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