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您现在所的位置是: 首页 > 学院资讯 > 新闻动态

孙满利老师谈西北大学文物保护技术专业发展30年


三十年来,我们走过泥泞,走过坎坷,也收获荣誉,沐浴阳光。在这之中,有一群人,我们难以忘记,也不能忘记,他们心怀一腔热情投身文物保护事业,栉风沐雨,探幽穷赜;走上三尺讲台,他们言传身教,犹如春风化雨。山高路远,日知夜长,他们肩负责任走过三十年,见证了文保三十年的风雨辉煌。

孙满利老师简介

undefined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古遗址加固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全国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文物保护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古遗址保护与加固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要学术研究方向为岩土类遗址保护。

主持(参与)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重点项目等科研项目20余项,负责或参与交河故城、长城、元上都遗址等20多项大型土遗址保护工程的勘察、设计,参与编制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行业规范2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奖2项,全国十佳优秀方案、全国十大文物保护工程奖3项,出版专著两部,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


“我们只不过是站在合适的时间节点上,做了合适的事”

2017年,由敦煌研究院牵头,我校作为第三完成单位,我院孙满利教授作为完成人参与的“干旱环境下土遗址保护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目的获奖,获得了业内外的广泛关注。提到此次获奖,孙满利老师认为这不应归于某一人、某一团队的独自功劳,而是全国文保人多年来的不懈努力。

undefined

从八十年代开始,土遗址保护便受到业界重视。如今,中国的土遗址保护技术,已走在世界前列。2017年的科技进步二等奖,不仅是对过去三十年工作的肯定,也体现了当今时代国家对于文保事业的重视。“我们只不过是站在合适的时间节点上,做了合适的事。”孙满利老师这样讲道。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初建,到十一五期间的过渡转型,再至今日的快速发展——持续探索,开拓进取,是西大文保人身上不变的精神。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从广袤无垠的西北到千里冰封的东北,他们足迹遍布中国。有些贡献虽不为外界所知,但其推动着文保事业发展,深深铭刻在了祖国的大地。


“医生医治病人,我医治文物”

“人生一开始可能是偶然的,最后可能会是必然的。”地质专业出身的孙满利老师,2003年接触到了文物保护。说起原因,他认为,一是社会对文物保护人才的需要,二是土遗址也属于特殊的地质体。

undefined

孙满利老师与李最雄老师、王旭东老师现场讨论问题

“兴趣是慢慢培养来的,只要不反感,就可以试着做下去。等到接触多了,我觉得这里面有意思。”不同于大部分理工类学科,文物保护专业不仅需要扎实的自然科学知识,还需要诸多人文知识作为辅助。经年累月,在专业知识增长的同时,对人性格的塑造亦会产生深刻影响。“以我自己所学的知识,能把这些重要遗产保存下来,对我来说,这是莫大的成就。”孙满利老师认为:自己也是一名“医生”,他说道:“医生医治病人,我‘医治’文物。”

undefined

孙满利老师在交河故城指导学生

这种“医生精神”也逐渐渗透进教学培养中,影响着文保专业的学生。2016级文物保护技术专业的学生彭镁漫对此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当你看着那精美繁复的青铜器锈蚀斑斑,目睹千年前人们饮酒吃肉的陶器酥化成粉,见到蕴含着珍贵的历史信息的壁画开始脱落,书籍简牍石碑上的字逐渐辨认不清,一个渺小的人在这偌大的尘世之间,心中会有油然而生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医生与死神病魔作斗争,而我们在历史的巨浪中夺回文物——若不如此,文物与人一样,终将在自然规律下寿终正寝。


“心用到了,力量投到了,就出来了好的结果”

undefinedundefined

undefinedundefined

交河故城加固工程前后对比

在保护丝绸之路的大背景下,2004年,身为博士生的孙满利老师在导师的引导下便已参与了由李最雄、王旭东负责的交河故城的保护。在两个月的时间内,孙满利老师等人完成了二百余万字的分析报告。交河故城保护工作的展开,看似顺利,实则艰辛——国内外当时缺少成功的范例可以借鉴,交河故城的保护实则是“摸着石头过河”。因为土遗址保护的“特殊性”,项目负责人李最雄、王旭东经常亲临现场把关,孙满利老师常常亲自反复检查每一项措施,比较效果,确保工程顺利实施。如今交河故城加固工程被业界誉为“土遗址保护的范例”,这离不开无数参与人员的辛勤努力。


“是过去的积累,是未来的优势”

正如千仓万箱,非一耕所得;干天之木,非旬日所长。西大文保三十年来取得了诸多成就,提到原因,孙满利老师概括为“合格的团队、特色的方向、成熟的培养体系”三个方面。

具有鲜明优势的科研教学团队,不断为专业注入新的活力。在人员结构上,专业结构复杂且丰富,不断适应文保专业交叉学科的要求。并且拥有一支能适应未来发展,且人员年龄、职称梯度合适的教学科研团队。

同时,三十年来,西大文保立足西安,着眼丝绸之路,贴合时代需求,在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岩土类文物保护曾获201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壁画保护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展开;彩绘方向先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三十余项课题研究;在砖石质文物方向,康家石门子保护工程受到了国内外的好评,2009年我院还成为砖石质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依托单位之一;在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材料、残留物技术分析及科技考古方面,也有了突出进展……诸多成就,造就今日西大文保。

undefined

交河故城

近年来,西大文保还积极探索新方向:皮毛骨角质文物保护工作正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在预防性保护方面,就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都做了诸多的监测工作。

以鲜明优势的科研教学团队为基础,西大文保形成了独特的课程体系与培养理念。以化学为基础,多学科交叉;以价值为核心,研究、保护和传承中国文物——这一理念贯穿专业培养始终。

未来,不会止步

尽管岩土类遗址保护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说起未来,孙满利老师表示还有诸多不足。“在干旱地区,仅是解决了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冻融问题、生物病害问题、潮湿地区保护等仍是土遗址保护的难题。加之保护措施针对性强,普适度低,岩土类遗址复杂性高,保护仍面临诸多挑战。

undefined

敦煌莫高窟壁画保护

除去专业上的难题,人才的缺乏,也是长久以来面临的重要问题。新时代有新的需求,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文物保护这项事业需要更多的人才参与。

undefined

文保专业学生在敦煌实习

“精细化”如今是保护工作的重点发展方向,“我们总是要向前走,”孙满利老师这么说,“我们现在做到‘寓教于研’,鼓励学生创新发展,积极探索。”

孙满利老师对学生的寄语

“对考古专业的学生来说,应知道如何挖掘土遗址背后的历史信息,同时注重土遗址保护;对于博物馆专业的学生来说,应创新展示手段,发挥土遗址价值;而对于文保专业的学生来说,应秉持“三位一体”的理念,在不断探索创新保护措施的同时,注重文化遗产背后的价值,‘让文物活起来’。”

玉壶存冰心,桃李满天下。伴随西大文保三十年的,是每一位辛勤奉献的老师。他们三十年植杖耘耔,不舍昼夜,如源泉混混,盈科而后进,西大文保方才取得了今日之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