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8日,第二届丝绸之路考古论坛在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博望报告厅隆重举行,此次论坛由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举办,西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常江、我院院长段清波、副院长马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孙周勇以及来自西藏、新疆、青海、宁夏、甘肃、陕西等地考古所所长、业务骨干参与了本次会议学术交流。论坛由学术汇报、业务交流与考察交流等环节组成。论坛开幕式由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副院长马健主持,西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常江致辞,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孙周勇致辞。
与会嘉宾合影
西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常江致辞
我院副院长马健主持会议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孙周勇致辞
西北大学副校长常江在致辞中向各位和不远千里、不辞辛劳前来参会的嘉宾、专家学者和长期以来对西北大学考古学科发展提供大力帮助与支持的各兄弟院校、科研院所,表示热烈欢迎和忠心感谢。丝绸之路是沟通欧亚大陆,人类文明交往的桥梁。本次论坛旨为活跃在丝绸之路沿线各省考古所、高校一线的考古工作者提供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增进、深化高校与科研院所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8日,11位学者汇报了自己在丝绸之路考古研究方面的新收获与重大学术成果。
第一场:丝绸之路早期文明互动与交融
(上半场由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钱耀鹏主持)
主讲人:马强 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题 目:《周人西北边疆的新发现:宁夏彭阳姚河源遗址》
概 要:马强老师从红河流域的遗址发现情况说起,介绍了近年来在宁夏彭阳发现的姚河源遗址的具体情况。根据发现的城址、不同等级的墓葬、马坑、铸铜作坊等遗迹以及出土的原始瓷、刻字甲骨等遗物,得出姚河源遗址是西北地区首次发现的一处西周早期封国都邑城址的结论,将西周的疆域在传统认识的基础上向西北方向扩展至宁夏南部。并认为其独具特色的文化特征是由来自先周、商、寺洼以及南方地区等考古学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主讲人:豆海锋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题 目:《关中盆地北缘地带晚商时期的文化变迁及其动因探索》
概 要:按照地理环境,以子午岭为界可将关中盆地北缘地带划分为东、西两区。东区地区晚商遗存较少,以耀县北村、华县东阳遗址为代表。西区泾河中游晚商时期文化格局较复杂,包括老牛坡类型、孙家类型、郑家坡及碾子坡文化等多种来源的考古学文化。结合晚商至周初该地区北部晋陕高原的文化格局与对应的年代序列,认识到从殷墟一二期开始,北方人群因环境变迁不断南下,导致了周人所在的豳地的人群流动,并随着商人的西进,与周人在子午岭南缘相对峙,共同构成了晚商时期关中盆地北缘复杂的文化格局。
(下半场由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所长哈比布主持)
主讲人:罗布扎西 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
题 目:《西藏中部地区早期墓葬的新发现和初步认识》
概 要:罗布扎西以西藏中部发现的加乌塘墓地、结萨石室墓以及达玛墓地为代表,介绍了近些年对西藏境内早期墓葬的考古发掘与调查工作。加乌塘墓地为封土墓,由石板立砌墓室边框,为二次捡骨葬,时代相当于唐代。结萨石室墓为竖穴土坑墓石室墓,以二次捡骨葬为主,另见屈肢葬,时代至秦汉。达玛墓地兼有石板封土墓及竖穴土坑石板墓,均为二次捡骨葬时代至三国。随葬品虽然不丰,但获得了一批可供测年分析的材料,为雅江、拉萨河流域同类墓葬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参考,也有助于建立该区域的考古学文化序列。
主讲人:于春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题 目:《西藏西部史前文化互动的新发现》
概 要:从西藏西部阿里地区的地理特征与位置入手,通过分析该区域内遗址发现的丝绸、茶叶、宝石玻璃等奢侈品的时空范围分布,辅以科技考古手段,发现这一地区与中原地区、中亚、南亚存在着紧密的文化联系。又以该地区史前文化遗址中发现的彩陶、磨制石斧、铁器以及岩画等材料为证据,说明这种交流起始时间之早,涉及范围之广,延续时间之长。最终在整个大中国文化圈的视角下,将以西藏西部地区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丝绸之路南亚廊道置于连接南亚印度河文明与东亚黄河文明的重要位置之上。
第二场:丝绸之路的开拓与东西互鉴
(上半场由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王建新主持)
主讲人:丁岩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院
题 目:《哈萨克斯坦拉哈特遗址发掘新收获》
概 要:拉哈特遗址位于哈萨克斯坦伊塞克博物馆西南,传说是赛人王族部落的居住遗址。2017年和2018年连续两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和哈萨克斯坦伊塞克国家历史文化博物馆对拉哈特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工作。2018年对居址进行了小规模试掘,清理沟道2条,窖穴、灰坑多座。清理墓葬15座,其中偏室墓13座、土圹墓2座,马坑2座。出土遗物包括铁器、铜饰件、石器、陶器片、陶纺轮等。同时对以拉哈特遗址为中心的周边区域展开了调查,沿天山北麓,向西、东,调查遗迹7处。2018年的工作确认了高台南侧、东侧的地层堆积,初步了解了遗址的基本变迁,丁岩研究员表示未来的工作希望在勘探基础上,继续试掘或局部较大面积揭露;以拉哈特遗址为依托,发掘附近多座墓葬,同时扩大调查区域,了解伊犁河北侧的遗存概况。
主讲人:梁云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题 目:《康居文化的发现与认识》
概 要:结合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康居国的疆域包括今哈萨克斯坦南部,乌兹别克斯坦北部和中西部,土库曼斯坦北部。康居国的年代存在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3世纪,前后约500年。认为康居文化流行土封堆,以端室墓的墓形最具代表性。除了单人仰身直肢葬,还流行多人合葬。随葬品以背水扁壶为特色,随葬铁质武器、工具、马具,以及装饰品。根据墓葬形制和典型器物的演变,可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为公元前2世纪,典型墓葬如克里希扎勒M11、奥特拉M1,中期为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世纪,如库勒特佩M3、阿克塔姆墓地等,晚期为公元2—3世纪,如库勒特佩M2、M5,卡拉特佩M3等。其文化因素较为丰富,包括了源自萨尔马泰文化、匈奴文化、汉文化、萨迦或塞人文化及月氏文化的因素。
(下半场由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冉万里主持)
主讲人:胡兴军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题 目: 《洛浦县比孜里墓地发掘——兼谈塔里木盆地汉晋墓葬演变》
概 要:首先介绍了新疆地区的自然地理状况与历史沿革,从墓地分布、墓葬形制及出土遗物等方面介绍了比孜里墓地的基本情况,得出刀型竖穴土坑墓为家族丛葬墓,年代约为西汉;竖穴木棺墓葬及部分竖穴土坑墓葬年代约为东汉至魏晋的初步认识。墓内出土的珠饰、花环、彩绘木棺等则反映了东西多元文化的交流,口罩、祭坛等遗物可能代表着祆教的因素。对研究汉晋时期西域诸国在丝绸之路影响下发展出的独具特色的文化面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主讲人:杜玮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题 目:《丝绸之路南亚廊道(青海段)2017年田野调查发现》
概 要:丝绸之路南亚廊道(青海段)2017年的田野调查期间,共发现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兴海和贵南县境内的遗迹42处,计有道路6段,城址32处,烽燧2处,墓葬1处,岩画1处,其中14处遗迹为新的发现,种类包含道路、墓葬和岩画。本次调查确认几段古道的具体分布及走向,以道路为基础串联了相关古城及其相关遗存,使丝绸之路南亚廊道更为立体化。同时采集较多的遗物标本及测年样本,从而为今后确认古城及相关遗存的年代提供论据。在此基础上也开展了民俗、古环境等的综合调查,对当地的民俗、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古今环境变迁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为该区域文化遗产保护与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提供坚实的资料基础。
第三场:生业模式与技术传播
(由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陈洪海主持)
主讲人:杨谊时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题 目:《河西走廊史前生业模式转变及影响因素研究》
概 要:首先介绍了河西走廊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认为不同的海拔高度,其生业模式有所不同。通过测年材料和技术手段,重建河西走廊新石器时代晚期到早期铁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年代。作者以粟、黍小麦、大麦为研究对象,从不同文化时期农作物比例的时空变化上发现粟黍农业不断向麦类为主的混合农业转变。从不同文化阶段家养动物组合表明:粟黍兼猪狗的定居农业向以长距离迁徙的羊和马的牧业经济转变。认为这一原因是4000BP后气候变冷趋势最终导致河西走廊地区的生业模式发生转变。欧亚大陆史前东西方文化交流过程中,东西方元素的互动无论是主要农作物还是主要家养动物都无法避开河西走廊地区。
主讲人:郭梦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题 目: 《陶靠“金”装——殷墟锡衣仿铜陶礼器研究》
概 要:殷墟四期出土的部分仿铜陶礼器表面有含锡元素的人为加工涂层,经过化学成分与矿物组成分析为金属锡,仿铜陶礼器表面锡的氧化物是首次在殷墟发现金属锡的明证,为进一步研究锡矿料的来源提供实物证据。推测陶器表面“镀”锡方法是用贴锡箔的方法而成。表面有锡的陶器都为仿铜陶礼器,多出土于墓葬之中,其形制与纹饰与青铜礼器相同,补青铜礼器组合之缺,推测是为了使陶器获得金属光泽质感,赋予其以礼器的内涵。其后的西周时期周原殷商遗民遗存有锡衣陶器出现,战国汉代的墓葬中也出土有锡衣陶,但目前没有明确商周与战汉时代的锡衣陶礼器的性质是否相同。同时,与商周同时代的远在希腊的爱琴海地区的墓葬中也出土带有锡衣的陶器,可以从技术和文化含义上进行比较研究。
主讲人:温睿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题 目: 《新疆丝绸之路沿线出土料珠所反映的文化交流》
概 要:新疆是不同体系料珠相互交流和影响的重要地域,此研究主要材料为公元前1千纪新疆地区考古出土的玻璃珠。新疆出土料珠主要集中于天山沿线以西沟遗址、石人子沟遗址、加依墓地、洋海墓地等为代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以比孜里墓地、尉犁营盘墓地为代表。通过对样本的成分体系及制作工艺的分析,公元前1千纪,新疆地区出土玻璃珠呈现出丰富而复杂的情况,这反映出这一时期文化交流的密切与多样。源自不同地区的文化在新疆地区充分交流,客观上也促进了玻璃珠的传播与制作技术的发展。公元前1千纪晚期,铅钡玻璃珠自东向西传入新疆,反映出中原文化对这一地区的强烈影响。
此次论坛的第一日围绕丝绸之路早期文明互动与交融、丝绸之路的开拓与东西互鉴、生业模式与技术传播的主题,以新发现、新技术、新视角向大家展示了南北两条立体的丝绸之路,“六省加一校”多单位的汇报和交流,提问和讨论产生了众多的灵感和火花,为丝绸之路考古联盟更好的交流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场学术汇报结束之后,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院长段清波教授对本日11位学者的发言进行了总结。段清波院长指出,今天11位青年才俊不仅在这里分享交流了自己在丝绸之路沿线重要的学术发现与研究成果,更以宏大的视野探索了丝绸之路东西方文明互鉴、南北方农牧互动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于中国文明形成、发展与演进中的重要历史地位,以及中国文明通过丝绸之路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与影响。相信未来的丝绸之路沿线考古事业一定会蒸蒸日上、勇攀高峰,创造更多的辉煌。
段清波院长总结发言
随后,六省、自治区考古所所长、业务骨干与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党政联席会、学术团队负责人、各系主任开展了业务交流会。各单位通过热烈讨论,达成一致共识,都表示愿意通过科研项目合作、信息平台共享、文博人才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增进高校、科研院所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水平,不忘初心,共赢发展。
业务交流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