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以狩猎采集为生的原始人类中会有人选定粮食生产?如果说他们这样做必定有其理由,那么他们为什么只是在公元前8500年左右在新月沃地的地中海栖息地这样做,后来仅仅过了3000年又在气候和地质构造方面相类似的西南欧的地中海栖息地这样做,而从来没有在加利福尼亚、澳大利亚西南部和南非好望角这些类似地中海栖息地的地方这样做呢?为什么新月沃地的居民不是在公元前18500年或28500年左右即已成为粮食生产者,而是要一直等到公元前8500年呢?”这些问题美国学者Jared Diamond在其《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一书中早就进行了发问。
想要切实地、从实证角度(而并非天马行空地)分析这些问题,古代遗址中的植物遗存为我们提供了深入分析与探讨的可能,而这一学科就是植物考古。植物考古主要是对存在于考古范围内的、曾被人栽培或利用过的植物遗存进行研究,其目的在于从考古报告所提出的任何研究目的出发,对存在于植物与古代人类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分析,并借此进一步阐释古代人类文明的发展史。
Jared Diamond(左)、《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中)与中国植物考古学基本教材(赵志军著)(右)
西北大学植物考古实验室始建于201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科技考古中心主任、中国植物考古领军人物赵志军研究员为实验室专职教授,并在文化遗产学院下设有专门的社科名家工作室(考古学家赵志军研究院工作室)。另有专职教师1人,师资博士后1人,博士生1名,硕士研究生3名,本科生5名。西北大学植物考古实验室主要致力于植物大遗存研究,目前体式显微镜、光学显微镜、电子天平等仪器设备完善,各类古代植物遗存及现生植物种子标本库和图书资源丰富。以此为依托,实验室师生已在SCI期刊及江汉考古、南方文物、中国农史等核心期刊上投稿并发表多篇文章,申报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并与相关文博单位开展了植物考古方面的密切合作。
赵志军教授受聘(左)与实验室部分成员(右)
西北大学植物考古实验室仪器设备
西北大学植物考古实验室样品柜和显微镜下的植物大遗存(西安高陵杨官寨遗址)
立足长安,面向西域、放眼全国。西北大学植物考古实验室师生的足迹已遍布祖国的大好河山,分别——
于陕西西安高陵杨官寨遗址、皂河遗址、栎阳城遗址、幸福林带墓地等遗址,发现十三朝古都西安的古今变迁之路;
于陕西西安沣京、镐京遗址,探访周人生活的京畿地区;
于陕西西安秦始皇陵,揭秘秦始皇沉睡的地下王国;
于陕西旬邑、淳化地区,寻找周人立国之处的古豳地;
于陕西陕北地区的石峁遗址,探寻四千年前最初的“国家”和“宫城”;
于陕南、豫南、湖北等江汉之地的龙岗寺、下王岗、屈家岭、叶家山等遗址,探求南北方农作物交流、印证曾国历史;
于河南新郑、荥阳的望京楼、官庄等遗址,追溯中原文明的悠久历史;
于甘肃甘谷毛家坪遗址,追寻秦人迁徙的足迹;
于新疆东天山地区,找寻游牧民族繁衍生息的踪迹;
于西藏阿里和南亚尼泊尔,探索秘境之地跨越喜马拉雅山的农作物传播;
于中亚地区,揭开大月氏人神秘的面纱。
植物考古浮选(左)和 西北大学植物考古研究涉及区域示意图(右)
西藏阿里格布赛鲁遗址举行“升国旗”开工仪式(左)和西藏曲龙村遗址参观(右)
在尼泊尔木斯塘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