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交流 - 正文
2024年度中国西北地区重要考古进展:新疆喀什市莫尔寺遗址
发布时间:2025-04-22     浏览量:   分享到:

项目名称:新疆喀什市莫尔寺遗址考古发掘项目

发掘时间:2019-2024

发掘地点:新疆喀什市东北

发掘单位:中央民族大学、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项目负责人:肖小勇

 

莫尔寺遗址位于新疆喀什市东北,距市中心约33公里。遗址建于古玛塔格山东南部侵蚀台地上,是一处汉唐时期的佛教寺院遗址。2019-2024年,在考古中国-多元宗教及本土化研究重大课题框架下,开展了持续性主动发掘,较系统地揭示了遗址的文化内涵、寺院布局和演变过程,提供了我国早期大型地面佛寺形制布局和中国化发展的典型样本。

寺院建筑类型与性质

莫尔寺遗址地面尚存一圆一方两座佛塔,均为土坯垒筑。通过试掘发现了两座佛塔的台基圆形佛塔是一座由台基、三层方形基座、圆形基座、圆柱形塔身和高覆钵构成的覆钵式塔;方形佛塔很可能是覆钵式塔的塔基部分。

除佛塔外,清理出分布密集的建筑基址,分为18个单体建筑,计57个房间,另外有两条上下小台地的踏道。根据建筑的平面结构、内部设施、出土遗物等判断,大致可分为僧院、僧房、带回廊的佛殿、长方形大佛殿,三面带坐台的讲堂、内设双壁炉的厨房及其储物间和餐厅,以及带坐台的僧房、阶梯式山门踏道等。与山门踏道相接的建筑物保存了较完整的弧形顶结构,说明可能是拱顶建筑。在小台地的另一端,出土泥瓦显示出寺院可能受中原建筑影响。

寺院布局与变迁

莫尔寺遗址可分为两个区,其中,主台地分布佛塔、佛殿、僧院、厨房、讲经堂等建筑,是主要礼拜区和生活区;小台地分布僧院,主要为生活区。但小台地靠近圆形佛塔一端有上下台地的踏道,说明两个台地之间曾经可能相通。本项目通过墙体之间打破、借用现象,结合房屋朝向的变化碳十四测年和具有年代特征的遗物,基本明确了主要建筑之间的早晚关系。莫尔寺遗址至迟始建于公元3世纪中期前后,约9世纪末10世纪初废弃,前后延续约700

第一期,公元3世纪,此期修建了小台地的山门踏道、早期山门建筑和附近的僧院,主台地的覆钵塔和其西北、东北面的2处中轴对称式僧院建筑。此期以覆钵式塔为礼拜中心,附近分散式分布僧院。

第二期,4世纪以后,此期增修各种类型的佛殿、厨房、讲经堂。前段,约4-6世纪,从以佛塔为中心,转变为佛塔和佛殿并重,原来的建筑可能继续沿用,新增方形佛塔和带回廊的佛殿;后段,7世纪至9世纪末或10世纪初,新修讲经堂和大佛殿,以佛殿为中心。

多学科探索复原寺院生活的古环境重建

针对莫尔寺遗址及其周边环境实施了多学科综合探索。初步研究表明,西汉中期至三国中期,莫尔寺遗址一带气候相对温暖湿润,距今1600年以左右转干,植被呈典型荒漠景观,持续至7世纪末。大量动植物遗存,包括羊、黄牛、马等动物和桃、杏、苍耳、大枣、小麦、青稞、葡萄、甜瓜子、黍、粟、大麻、葫芦、顶羽菊、刺山柑等植物,反映了寺院丰富的食物资源,印证了吃肉和韭葱的记载。对土坯等建筑材料成分析表明,为就地取材。

价值与意义

莫尔寺遗址的系统发掘提供了佛教初传中国时期佛寺布局及其发展演变的样本,是我国早期大型地面佛寺的典型代表。遗址显示了其与犍陀罗佛寺的渊源关系,也体现出本地建筑特点和中原经济文化的影响,提供了佛教中国化的新模式。这些发现不仅实证新疆地区多种宗教并存,更见证中央王朝对西域有效管治和宗教管理。


新疆喀什市莫尔寺遗址项目点评

冉万里 教授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喀什莫尔寺遗址作为新疆地区丝绸之路咽喉要道的佛教遗存,其考古发现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首次系统性揭示出古疏勒地区3世纪至10世纪西域佛寺的完整布局与文化内涵,填补了丝绸之路佛教寺院遗存的重要空白。

莫尔佛遗址由塔、殿、讲堂、僧院等组成,为探讨中国古代佛寺布局样式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从其建筑形制观察,莫尔寺遗址展现出与犍陀罗佛寺的亲缘关系及区域特色。其中寺院早期无围墙的散点式布局与犍陀罗地区迦腻色伽王时期的佛寺布局形式较为相似。遗址内保存的两座典型佛塔尤为关键:早期的覆钵塔与犍陀罗式覆钵塔较为相似,晚期方形佛塔则与菩提迦叶大塔的样式有一定的相似性。这种双塔并置现象既印证了发掘者提出的分期,也勾勒出佛教沿疏勒——龟兹——焉耆——高昌——敦煌以及中原地区传播路线。

造像艺术方面,相关遗存显示出文化交融的复杂性。遗址出土的方脸佛像与犍陀罗造像差异显著,其面型特征既接近斯瓦特地区的样式,又与西安碑林博物馆藏北周佛像造型趋同,体现出该时期东西方佛教艺术的同步演进。这种造像与寺院建造年代的非同步性,为探讨佛教艺术传播的阶段性特征提供了新视角。

莫尔佛寺遗址出土的牛马羊等动物骨骼,反映了小乘佛教“食杂三净”的饮食习惯,为探讨古代西域僧侣的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