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名称:陕西富平长春西周遗址考古发掘项目
发掘时间:2022年-2024年
发掘地点: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庄里镇长春村
发掘单位: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渭南市博物馆(渭南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中心)、富平县文旅局
项目负责人:李彦峰
长春遗址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庄里镇长春村,地处石川河东岸、北山山系南麓的开阔台地上。遗址包含西周、汉、唐等时代遗存,主体内涵为西周文化遗存。2022年8月起,本项目组对遗址内部分被盗西周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2023~2024年,为进一步弄清墓地范围与布局、遗址聚落形态等问题,同时配合新建西延高铁建设,考古队对遗址开展了系统性调查、重点勘探及发掘工作,取得了重要收获。
墓地位于遗址的东北,平面大致呈长方形,主要分为南北两区,墓地内绝大多数墓葬墓向统一为北偏东,规划有序。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已探明西周时期墓葬和车马坑超过3000座,其中,“甲”字形大墓10座。墓地已发掘西周墓葬70余座,车马坑5座。其中,墓葬可按规模分为四级,最高级的“甲”字形大墓位于北区最北部,与中、小型墓之间无明显界限;车马坑可分为三级,均为死马拆车埋葬。墓地虽早期遭系统性盗掘破坏,但仍出土数量较多的铜、玉、石、陶、原始瓷、琉璃、蚌、海贝等器物。应是一处以周族群为主体的大型公共墓地,主体年代为西周晚期。
居址区位于墓地以南,二者中间以一条沟为界。居址区文化遗存丰富,清理了包括灰坑、墓葬、房址、陶窑,沟渠等各类西周遗迹,除常见的日用陶、石、骨角牙蚌质器物外,还出土有铜刀、铜刻刀、卜骨、骨甲片、石玦等特殊遗物。特别是发现了与铸铜相关的烘范窑、陶范、炉壁等遗迹遗物,为揭示遗址铸铜作坊区提供了重要线索。居址区内还存在墓葬与灰坑相互打破的“居葬合一”现象,丰富了对于遗址内居葬关系的认识。根据层位关系和陶器类型判断,遗址至迟在西周中期已经形成,并一直延续至西周晚期。
陕西富平长春西周遗址是石川河流域迄今已知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西周遗址,其内大型公共墓地为迄今陕西地区已探明西周墓葬数量最多的墓地。再结合遗址内发现“甲”字形大墓、铸铜遗存等高等级遗存,可初步判断长春遗址为西周时期关中王畿东部的一处大型采邑。该发现对研究西周采邑制度,西周王畿地区的政治格局等问题提供了新的契机。
陕西富平长春遗址项目点评
张天恩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富平长春遗址是陕西境内发现的除了时期丰镐和周原两个都城遗址以外,规模最大的西周采邑类遗址之一。近年的考古工作的最重要成果是,遗址内勘探发现了3000余座西周中晚期的墓葬,已属目前所知西周采邑级聚落中规模最大的墓地,且发现有带墓道的大墓近10座。显示其等级地位颇高,大概经过四至六代人的使用,
表明该聚落可能是在西周中期突然出现,而非从西周早期开始延续。该遗址的发现为研究西周关中地区的聚落布局、结构特征等提供了重要的新资料。若从西周疆域整体观察,该遗址的布局与宁夏姚河塬遗址较为相似,但规模明显大于姚河塬。值得注意的是,姚河塬的时代为西周早期至中期,正好与该遗址形成对比。因此,长春遗址所在位置、规模和时代是我们理解西周时期王畿边缘与中心聚落变迁历史的绝佳材料。
在今后的工作中,考古队不仅要关注墓葬的发掘,还需要注意采邑遗址内居住遗迹的勘探和发掘,还要关注遗址内是否存在先民人工干预河流和水资源的行为,以及遗址内高等级建筑和手工业区域的位置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