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交流 - 正文
2024年度中国西北地区重要考古进展:周原遗址
发布时间:2025-04-22     浏览量:   分享到:

项目名称:周原遗址

发掘时间:20243月至12

发掘地点:陕西省宝鸡市岐山(扶风)县周原遗址

发掘单位: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项目负责人:种建荣

 

为进一步揭示遗址商周时期聚落结构,近年来周原考古以寻找墙垣体系与先周文化大型建筑为重点。通过“大范围追踪性钻探”与“重点部位针对性发掘”,发现王家嘴先周文化大型夯土建筑群,以及西周时期宫城、小城、大城三重城墙。

(一)在遗址西南部的王家嘴区域,钻探出先周文化建筑带,南北长度超过150米,发掘了2座大型建筑。完整揭露的一号建筑由门塾、东西厢房、前堂、后室、前后庭院构成。这是周原遗址第一座完整揭露的先周文化大型建筑,也是目前所知最大的先周文化建筑。

(二)对大城墙的东南城角、西南城角、东南城门等5处发掘表明,大城建于西周晚期,为目前发现的最大西周时期城址。东南城门由城台、外瓮城、南北门道、门塾、内瓮城、入城道路、门内建筑群等部分构成。该城门规模宏大、结构完备,在先秦城址中前所未见。

(三)小城位于大城西北部,通过6个地点的解剖,判断城墙始建于商周之际,废弃于西周末年至春秋初年。小城面积大于以往发现的同时期城址规模。

(四)宫城位于小城北部正中。通过对北墙、西北角、南墙及南门的发掘,判断宫城年代基本与小城共时。钻探发现宫城内遍布夯土,多条道路纵横交错,大致呈网格状布局。宫城已发掘的一座城门位于南墙偏东部。门道呈亚腰形,两侧夯土墙。路面铺设石子,保存有车辙

南墙外有壕沟。南门西侧壕沟内发现大量人和动物骨骼,或散乱分布,或集中掩埋。人个体数在40-100之间,年龄从婴幼儿到老年都有,营养状况普遍不佳。动物有牛、羊、狗、马,以马的数量最多。宫城墙外其他地点的发掘也发现较多人骨,这是十分特殊的现象。

壕沟下层出土了200余片卜甲与卜骨,其中有字甲骨30片,初步辨识出刻辞180字。内容如王呼並召叔��思来。既,不来壬子王其獸邑其呼归。周秦人。这是西周甲骨文的又一次重要发现。

综上,先周时期大型夯土建筑群,为判断周原遗址为灭商前周人都邑提供了关键证据。以往西周城墙发现与发掘较少,有关西周城墙结构形制、西周城址形态的认识缺乏。周原大城、小城、宫城三重城墙的发现,特别是宫城南门与大城东门的发掘,不仅促进了周原聚落形态与性质的认识,更提供了中国城市发展史不可或缺的研究资料。


陕西宝鸡周原遗址项目点评

王占奎 研究员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周原遗址近年通过创新性田野技术取得重要突破。考古队利用自然剖面刮面法识别出含灰量极高的“脏夯土”,并通过平剖面相结合的操作找到了夯土遗迹的证据,逐步勾勒周原城址的结构和范围。值得注意的是,“脏夯土”的辨识若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准确率,逐步形成系统方法论,将对关中乃至秦晋豫地区同类遗存识别确认产生重要影响。

关于城址定名问题,建议采用“一号城”“二号城”“三号城”的描述性称谓替代现行“宫城”“内城”和“外城”的定性命名。现有的层位堆积特点与以往工作中发现的遗迹和遗物相对年代关系还存在一些不明确的地方。因此,采用中性称谓既符合考古学命名规范,也为后续研究保留阐释空间。

此外,宫城南门新发现两片刻辞甲骨。虽然具体内容尚待释读,但其文字长度与完整度均超越以往发现,为西周文字研究提供了珍贵新材料。

上述成果印证了系统勘探与精细发掘相结合的优质工作效能,也彰显了周原遗址持续研究的学术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