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群工作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党群工作 - 党建工作 - 正文
党史领学巡礼⑰丨脱贫攻坚精神 :学习《习近平扶贫故事》,领悟脱贫攻坚精神
发布时间:2021-06-22     浏览量:   分享到:
undefined



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经历无数苦难与辉煌的中国共产党人深知,在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迢迢征途中,没有哪一次进步不是靠伟大精神引领。  

 

在建党一百周年之际,西北大学研究生积极响应,联合各院系共同开展“学习伟大精神 争做时代青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史领学巡礼接力活动”,旨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引导研究生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的艰苦奋斗史、理论创新史和自身建设史,深入研习光耀史册的伟大精神。

undefined

 

我是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2020级研究生党支部书记尚雪健,2017年12月29日加入中国共产党,最近我阅读了《习近平扶贫故事》一书,今天将带领大家走进习近平总书记曾走过的扶贫路,让我们一起感悟和领会脱贫攻坚精神的重要意义。




   

书籍简介


   
6F92  

《习近平扶贫故事》一书于2020年出版,以习近平总书记的扶贫思想的发展为线索,遴选了67篇脍炙人口又发人深思的扶贫故事。按照时间顺序,系统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陕西梁家河、河北正定、福建、浙江、上海,直到担任总书记,都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关心困难群众生产生活、带领困难群众脱贫攻坚的感人故事。本书的出版有助于人们进一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战略部署,鼓舞和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信心、顽强奋斗,奋力夺取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

图片      

1、知青岁月,扎根人民

1969年至1975年,青年习近平前往陕北梁家河知青下乡。七年插队生活,习近平通过“五大关”——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和思想关与老乡同吃同住同劳动,在泥土中摸爬滚打出了深厚感情。为了让村民多学文化,习近平办起夜校,教大家写字读书;被推选为梁家河的党支部书记后,身先士卒,带头打坝淤地,修沼气池,打井,创办铁业社,他努力奋斗,寻求改变,实实在在促生产,扎扎实实解民忧。

1975年10月,习近平被推荐去清华大学读书,临别时对乡亲们说:“我来咱梁家河这七年时间,学会了很多东西。咱梁家河的群众无私地接纳我、帮助我,让我在这里步入社会,入团、入党、当村支书;我从这里出发,返城上大学。梁家河给我的一切,我一辈子都不会忘。”

经过与广大人民同甘共苦的日子,与黄土地密不可分的岁月,不仅让习近平深刻地了解人民群众的真正需求的期盼,让他清楚地认识到中国百姓、中国农村的现状,也让他对中国国情定位更加准确和清晰。在这七年时间,习近平心中早已种下一粒种子,那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

undefined  

青年时期的习近平

图片      

2、真扶贫,扶真贫

1999年3月初,习近平带着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深入三明市农村调研。在尤溪、沙县、梅列、三元,习近平一行走访考察了乡镇企业、水利水电设施、农业综合开发区、蔬菜生产基地等,三天跑了十几处地方。他不仅与乡镇、县(区)、市领导座谈,听取情况汇报,而且还走村入户与农村基层干部、农民群众促膝谈心,听真话,了解实情。一路上,他看得多、听得多、问得多、说得少。

在这次调研中,习近平两次提出了“真扶贫、扶真贫”的思想:

“要啃骨头,打歼灭战,真扶贫、扶真贫,要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要解决好因灾返贫的问题,受灾户不等于全部是返贫户,要弄清概念、明确返贫对象,把真正的返贫户列人扶贫对象……”

扶贫必须从严要求、真抓实干,这是习近平对扶贫工作的思考与总结。在接下来的时光里,这样的思考与总结一直贯穿到了他对扶贫工作的指导与要求中去。

undefined  

三明梯田

图片      

3、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调研,与村干部、村民拉家常,话发展。村民们谈变化、讲困难、道实情。

在这次谈话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概念。他强调,要建档立卡摸清每户致贫原因,不能“手榴弹炸跳蚤”。他要求,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全过程都要精准,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三件事要做实:一是发展生产要实事求是,二是要有基本公共保障,三是下一代要接受教育。他特别叮嘱身边的干部,不能搞“栽盆景”,不能因为他来过了就搞特殊化;也不能“搭风景”,让别人学不了;要“解剖麻雀”,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想方设法,根据群众愿望和当地实际,一条一条地研究解决,探索可复制的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十六个字的要求: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就这样,“精准扶贫”的战略构想诞生了。

undefined  

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调研

图片      

4、东西协作,共同富裕

2016年7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调研考察,原隆村是永宁县最大的生态移民村,安置了来自固原市的14个村组10515人。二十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曾被西海固的贫困状况深深震撼,而此时,昔日“天上不飞雀,地上不长草,风吹沙砾满地跑”的干沙滩,脱胎换骨成了金沙滩。闽宁村已经发展成为闽宁镇,成为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样本。

习近平总书记说:“看到你们过好日子,脸上洋溢着幸福,我感到很欣慰。”同年一次座谈会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是实现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大举措。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和共同发展的大战略,是实现精准脱贫的有效途径,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更是加强党对扶贫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具体体现。这一时期,我国扶贫开发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在党的领导下,各方力量积极参与,整合东西部资源,建立精准对接机制,发挥优势互补作用,一起为实现共同富裕在不断地努力奋斗。

16575  

今日闽宁镇的航拍

图片      

5、访贫问苦,为民谋福

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江西考察调研,他的心里最牵挂的还是老区苏区的人民过得好不好。江西于都的百姓曾为支援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红军长征时期,于都百姓为红军送草鞋,搭浮桥,中国共产党与老区人民之间有着血肉相连的深情,这份深情传承至今。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到革命老区访问贫苦,此次再到江西,他同样深入乡村,看看父老乡亲们的生活有没有改善,老区能不能如期脱贫摘帽。近年来,于都县利用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气候特点,将蔬菜产业作为农业首位产业,形成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和贫困户”产业园发展模式,带动当地村民脱贫致富。2020年上半年,江西最后的7个贫困县(包括于都县)全部摘帽,江西革命老区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决定性成就。

革命老区是脱贫攻坚重点工作地区,因病致贫、因残致贫、缺劳动力、缺技术、缺资金、自身发展力不足和交通条件落后等实际因素都影响了老区的脱贫致富工作。截至2020年8月,全国有89.5万革命老区贫困人口还未脱贫,在脱贫攻坚进入倒计时、大决战的状态下,党中央和社会各界在共同努力,接连出台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加大贫困老区的财政支持,助力革命老区打好脱贫攻坚战夺取最后的全面胜利。

undefined  

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

图片      

6、扶贫路上,初心不忘

一路走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关心困难群众生产生活、带领困难群众脱贫攻坚。作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习近平总书记的工作千头万绪。什么工作他花费精力最多?答案是——扶贫。习近平总书记曾动情地说:“四十多年来,我先后在中国县、市、省、中央工作,扶贫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最多。”

71BC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平利县考察

在2021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说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我们向深度贫困堡垒发起总攻,啃下了最难啃的‘硬骨头’。历经8年,现行标准下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这些年,我去了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亲们愚公移山的干劲,广大扶贫干部倾情投入的奉献,时常浮现在脑海。我们还要咬定青山不放松,脚踏实地加油干,努力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行。”

10371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深刻阐述了中国人民在脱贫攻坚伟大斗争中形成的“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回望历史的车辙,我们更应当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努力追梦,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础上,继续为幸福美好生活而奋斗!


点评

89D8    

点评人:苟昭赟(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苟昭赟,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部主任,兼任陕西省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秘书长。陕西省高校首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陕西高校思政课教学标兵、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示范课百人巡讲团成员、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班授课专家、陕西省中小学四好思政课堂创优行动专家组成员。作为陕西省四名教师代表之一,参加在人民大会堂由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


点评:“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还没有变成现实,我们就要毫不懈怠团结带领群众一起奋斗。”、“中国人说话、中国共产党说话、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说话是算数的。”面对贫困这一“世界之问”,中国共产党何以能够交出一份让世界为之震撼的恢弘答卷?《习近平扶贫故事》不仅以“小故事”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大意蕴”,更让我们获得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这一核心命题理解、认同上的至深启示。